編者按. 1月28日,《光明日報》頭版頭條發(fā)表了通訊《歲月帶不走最美師魂——追記張家界市教字埡鎮(zhèn)中心完小原校長覃東榮》,本報予以全文轉發(fā)。
2011年11月7日,一份報告被送往湖南省張家界市委、市政府。報告人是張家界市永定區(qū)教字埡鎮(zhèn)七家坪村黨支部、七家坪村委員會。報告后面附錄著1098個老百姓的簽名,這1098個百姓只有一個訴求:請求市委號召全市黨員、教師等向最美鄉(xiāng)村教師覃東榮同志學習。
覃東榮是張家界市教字埡鎮(zhèn)中心完小原校長,中共黨員。1993年,他在洪水中搶救鎮(zhèn)幼兒園財產負傷致一級傷殘,1996年6月1日病情惡化,醫(yī)治無效辭世,終年58歲。
一位去世已15年的鄉(xiāng)村學校校長,為何令老百姓如此眷戀?帶著這個疑問,記者日前赴張家界采訪。
為救落水學生,成了“拐杖校長”
1962年,高中畢業(yè)的覃東榮回鄉(xiāng)當上了民辦教師。他經常對身邊的同事說:“教師的職責是‘傳道授業(yè)解惑’,教師的最高境界是對學生的一切負責。”1973年5月10日,覃東榮在甘溪峪小學教學,這天,暴雨下了3個小時。放學時,溪水漲了大半河,覃東榮就護送同學們回家。經過土門潭時,學生楊賢金突然從獨木橋上跌落潭中。覃東榮馬上跳入潭中搶救,經過一番拼搏,學生得救了,他卻在水中被亂石撞傷,左腿骨折,終身致殘,從此拄起了拐杖。同事們看他走路不方便,曾多次勸他盡量少做事多休息,但他卻說:“‘瘸子’也一樣干教育。”
“瘸子”如何干教育?缺少辦公室便將數百本作業(yè)本背回家,批改完再背回學校;下雨溪水見漲時堅持把學生一個一個接過去,放學后再一個一個送回來;行走不便也堅持翻山越嶺搞家訪,他家訪過的學生在1萬人次以上……
覃東榮膝下只有三個兒女,而叫他“父親”的人卻有很多。因家庭貧困被覃東榮“收養(yǎng)”的伍良平回憶說:“1985年我輟學在家,覃老師拄著拐杖來到我家,讓我去他家吃住,第二年又將我妹妹接了過去,之后又陸續(xù)收養(yǎng)了4個貧困學生。當時覃老師家也很窮,一天鄰家大媽跑過來問:‘東榮,你家3個孩子正在上學,你走個正經步子都成問題,這樣做到底圖個啥?’覃老師擺擺手說:‘你小聲點!我什么也不圖,孩子們不能沒有文化,我們夫妻就是砸鍋賣鐵也要把他們培養(yǎng)成才!’那時生活真的困難,但他從不苦了我們,有肉吃時把覃家兄妹支開,瞞著他們兄妹給我們零用錢……最大的問題是住房:一家12口人擠在一間木板房里,在木板房外搭建的一個小石屋成了臨時廚房。為了讓我們過得舒適,覃老師便想修建幾間房屋,因為缺錢,他和長子覃梅元在空閑時間便去河里挑細沙和石子,兩個月后,90平方米的三間寒舍終于竣工,6個‘野孩子’分到了最寬敞的房間和床鋪。如今,我們都已成家立業(yè),我常想如果沒有覃老師當年的不辭辛勞,我們的人生會變成什么樣?”
他的“死板”,老百姓喜歡
“嚴格、嚴厲、嚴肅”是覃東榮對待工作的準則。上級檢查教學,他規(guī)定誰分管誰作陪、不吃館子下食堂;自家親戚在校園內賣甘蔗,被他請出校門;遠房親戚離職時忘記交公的雨傘,被他索要回學校;一位家長送了一袋自產的土花生,他堅決不收,將袋子放在馬路上……
一次,覃東榮在寒假放假典禮上對學生們說:“禮尚往來固然重要,可為什么不多走走長輩、孝敬父母?有的人,一切向錢看,動不動拿公款吃喝、送禮,我覃東榮把丑話說在前頭,有老師來我家吃飯,我歡迎,誰要提著禮物來,莫講到時我翻臉不認人,叫你不好看!”“死板”的覃東榮沒有惹人嫌,老師們都覺得他嚴肅得可愛。
教字埡鎮(zhèn)聯(lián)校原校長羅振聲對發(fā)生在1989年6月的事情記憶猶新:“那時正值教字埡鎮(zhèn)聯(lián)校每學期第二次教學評估檢查,覃東榮任紀檢組組長。午餐時間,他看到桌子上炒了一桌比較豐盛的菜,就對該校校長說:為何對我們特殊招待?校長答:幾盤肥肉而已。他語重心長地說:你們學校財力緊張,把錢節(jié)約下來用在購買教學用具上多好……當然炒了就不能倒掉,我不餓,你們自己吃吧!說完他便拄著拐杖回到了教字埡完小食堂吃中飯。后來老師們才知道,他已有兩個多月沒吃過葷菜了??伤扛魞蓚€星期,都要借錢稱兩斤豬肉提回家,為收養(yǎng)的6名貧困學生改善伙食。”"死板"的覃東榮對師生又有著水一樣的情懷:在全票當選的情況下他將省勞模榮譽辭讓給他人;哪位同事生病,他一定第一個前去探望;縣教委有意調他任鎮(zhèn)聯(lián)校校長,他拒絕:"我不是當官的料,我離不開講臺,離開了就渾身不自在,還是另選他人吧。"
同事趙如秋回憶:"1972年,覃東榮自薦來到條件最艱苦的甘溪峪小學任校長。那時我家很窮,只好每天帶紅薯到學校當正餐,有時餓得無法正常教課。校長把我叫到辦公室說:'你天天吃紅薯怎么行?從現在起,你吃我的飯,我吃你的紅薯。'我不答應,他便把紅薯搶了過去,搶來搶去,我們只好將米飯和紅薯對半分。看見他拿著紅薯狼吞虎咽的樣子,我就想我一定要站好講臺,不辜負校長。"
教字埡鎮(zhèn)68歲村民李月娥對記者說:"現在這樣的人少了喲,我們老百姓最喜歡覃東榮這樣的'死板'咧。"
謝絕報道,他的故事口耳相傳
一提起1993年7月23日,覃東榮的長子覃梅元便流下眼淚:"那晚凌晨兩點鐘漲洪水,他不顧自己家的糧食,催著我去鎮(zhèn)幼兒園搶救財產。他行走不便,還要一起去,大家勸他上岸躲躲他偏不聽,誰料一面垮塌的墻壁砸在了他頭上,這一砸,將他的命都砸掉了半條。"
經過6天6夜搶救,覃東榮醒了。在隨后癱瘓在床的3年時間里,他最關心的只有兩件事:黨費有沒有及時上繳,孩子們有沒有認真上課。一次睡醒后他抽泣著:"我怎么睡在這里?我要起來給學生講課去!"
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,覃東榮常對來看望他的人說:"你們去忙吧,把教學抓好就是對我最大的安慰,我只要下得了床,就一定要回來的!"可覃東榮沒能再回去。1996年6月1日,覃東榮因病醫(yī)治無效,不幸辭世。人們想為他找件像樣的壽衣,找到的卻全是補丁衣。這個在教育事業(yè)奮斗了34年,把一所貧困山村小學辦成全國讀書讀報先進單位、全國雛鷹紅旗大隊、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的老校長,留給世界一片光明,留給家人的卻只有兩萬多元的欠條。
記者不解,為何覃東榮在世時沒有被公開報道?原來,在覃東榮為救學生變成殘疾人后,曾有中央媒體記者千里迢迢來到張家界采訪,但被他婉言謝絕:"作為一名教師,師德是第一位的,救學生是我分內的事,無論誰碰上都會這樣做,我不要宣傳。"在以后數年里,媒體發(fā)起的多次采訪請求均被拒絕,他的事跡一直沒有被挖掘。
教字埡鎮(zhèn)以自己的方式祭奠這位早逝的英魂:每年清明節(jié)上百人上山掃墓,每年教師節(jié)召開座談會。在民間,覃東榮更是老百姓最懷念的人。教字埡鎮(zhèn)30歲的賀祖說:"這里的人談教育離不開覃校長,他的故事口耳相傳。我和他沒有生活在同一時期,但他的事跡我都知道。"
在長沙從事咨詢行業(yè)的郭應軍了解到覃東榮的事跡后,個人向即將開始運作的"覃東榮教育基金會"捐助了2000元。郭應軍一直關注本報等單位發(fā)起的"尋找最美鄉(xiāng)村教師"活動。他對記者說:"光明日報前總編輯胡占凡同志曾在'尋找最美鄉(xiāng)村教師'頒獎典禮的致辭中提到,'希望讓這一可敬可愛可學而默默無聞的龐大群體,以群像的方式走到前臺,以此喚起人們對鄉(xiāng)村教師群體的關注。'我覺得覃東榮老師的事跡不應該繼續(xù)被埋沒。如果有人不知道貧困山區(qū)是怎么辦教育的,那么,在覃東榮身上就能找到答案。歲月帶不走最美師魂。"
|